站在南山赏西宁美景
站在南山赏西宁美景
站在南山赏西宁美景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点亮(diǎnliàng)高原孩子的教育(jiàoyù)之光。本报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学校聘请(pìnqǐng)了专业的书法老师为学生教授书法。本报记者 陆广涛 摄
这样的课堂,学生(xuéshēng)很喜欢。本报记者 陆广涛 摄本报记者 王宥力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阅读雨果的(de)《悲惨世界》后的一些感想。读完这部作品,再结合老师讲授的知识,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生活在(zài)一个伟大(wěidà)的祖国。我们的学校是上海援建(yuánjiàn)的,是党的关怀和东西部协作以及对口支援的好(hǎo)政策,让我们能在省会城市安心学习,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和同学们都非常珍惜,也十分感恩……”
6月11日,在果洛西宁民族(mínzú)中学思政课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书分享(fēnxiǎng)会(huì)正在进行。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尼东拉毛(dōnglāmáo)的分享,思绪被拉回到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的那一天。
老师和(hé)同学们清楚地记得,那天习近平总书记观摩了(le)一堂主题为“新时代、新家乡”的思政课,尼东拉毛用标准的普通话向习爷爷讲述了家乡的今昔巨变(jùbiàn)。
也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全国一盘棋,相互(xiānghù)帮助(bāngzhù),特别是沿海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都要找准角色。这其中,很重要的(de)(de)一个就是教育对口帮扶,要把孩子们培养好,这有深远的意义”的殷殷嘱托。
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上海援建的这所学校,培养来自果洛(guǒluò)牧区(mùqū)的各(gè)民族孩子,成效明显,意义深远。希望孩子们倍加珍惜这里的良好条件,心怀感恩,好好学习(hǎohǎoxuéx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为自己赢得人生(rénshēng)出彩的机会”的殷切希望。
教师肖飞雪看着同学们精彩的分享(fēnxiǎng)忍不住频频点头:“今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读书感悟谈了对铸牢(zhùláo)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yìshí)的认识和理解。同学们说得(dé)很对,伴随着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我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zhōnghuáwénhuà)、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校长常途看着孩子们心怀感恩、自信大方的模样,欣慰地笑了。从(cóng)皖北考到上海,躬耕三尺讲台,他笃信“教育改变命运”,组织一声召唤(zhàohuàn),义无反顾地踏上高原。这一年,他看到(kàndào)了孩子们比(bǐ)以前更加刻苦努力、团结奋进的成长,看到了老师们牢记嘱托,滴滴心血化(huà)栋梁的决心,看到了全体师生和睦友爱、携手共进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铸牢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zhōnghuámínzú)共同体意识(yìshí)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fùxīng)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xīnlíng)。
为了这份嘱托,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始终牢记为党(dǎng)育人、为国育才(yùcái)初心使命(shǐmìng),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政课工作,使思政课的教育有形有感,让学生做到“知信行”统一,努力把这里的学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jiànshèzhě)。
肖飞雪说(shuō),每一名老师都在通过深挖学科背后的延伸知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令她印象深刻(shēnkè)的是学校的一名物理(wùlǐ)老师,他将物理学科和国防(guófáng)知识相结合,同学生分享“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年,不论是学生(xuéshēng)还是(háishì)老师,精气神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来到(dào)学校,让我们以前只能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方针政策更加具象化了,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个孩子的牵挂就(jiù)在身边,心里特别温暖。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我更加坚定,为了(wèile)这些孩子自己有多大力量,就要贡献多大力量。”
除了每两周一次的读书分享会(huì),学校利用假期(jiàqī)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去了解、观察家乡的巨变;组织(zǔzhī)全部学生到(dào)博物馆、科技馆开展(kāizhǎn)研学活动(huódòng),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wénhuà)等;组织师生赴“两弹一星”基地开展《赓续红色印迹 共筑民族团结》等研学活动,了解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组织各班级品学兼优学生赴上海开展“沪果情 同心缘”红色研学活动,了解党史、国家建设成就、开展“三交”活动。同学们还(hái)一起观看了《哪吒之魔童闹海》;教室图书角的红色书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家故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kuàilè)成长。
“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这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de)三个抓手,我(wǒ)觉得同学们做得很好。”常途笑着说,“民族团结从来不是(búshì)喊(hǎn)在嘴里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付诸的行动。这不是我说的,是学生说的。”
目前,果洛(guǒluò)西宁民族中学正在投入(tóurù)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常途说要让孩子们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wǒmen)(wǒmen)现在可能是落后一点,但不代表我们永远落后,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常途信心满满。
时序更替,岁月静好。去年仲夏,习近平总书记在果洛(guǒluò)西宁民族(mínzú)中学师生心中种下的种子,如今正在向阳成长。
《青海日报》(2025年06月12日 第(dì)4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rìbào)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xǔkě)严禁转载!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